傳統節日「中元節」

傳統節日「中元節」,出自上、中、下三元之一。三元分別對應了天、地、水。古人謂上元節「天官賜福」,中元節「地官赦罪」,下元節「水官解厄」。解讀字面,不難看出這是一個以「消除苦難,祈福助運」為主題的系列節日。
中元節為什麼這麼特殊?首先是因為時間
中元自農歷七月十五到來(也有部分地區為七月十四)。「七」,是華夏民族非常特殊的一個數字,它是《易經》中的變數、陽數、天數。代表了陰陽交替,循環往復的玄理(《易經》:「反復其道,七日來復,天行也。」)。所以自古以來,人們就喜歡用「七」對萬事萬物作一個量的總結,譬如「七星、七律、七竅、七情、七色」等等,包括人的生命週期也是以七來分界,七歲始受教育,十四歲進入青春期,二十一歲身體完全成熟……
因此中元節作為一個祈福祭祖的節日,在七月更具神秘色彩。
中元節的第二個特殊之處:在於多重節日的結合
比如上面提到的「地官中元赦罪」,那是道家的定義,佛教稱七月半為「盂蘭盆節」,民俗的主題則是祭祖。雖然後來三俗合一,基本不分彼此,但是很多地區還是依照自己的習慣,各過各的。比如在日本,七月半按盂蘭盆節來過,是個僅次於元旦的大節日,有著小長假的規格;朝鮮過中元節更具「民族及農業特色」,又稱之為「百種節」,有著強烈的豐收意願;東南亞人過中元喜歡娛樂助興;中國本土則對此有豐富的「鬼文化」,廣泛稱之為「鬼節」。 要説有什麼關聯性,那麼所有地區唯一共通點只有「祭祖」,無論有什麼節目,都要先談祭祖,再談余興。
也就是無論按哪家的規矩過,都離不開「拜祭祖先,禮敬先人」的大主題。
所以大家談中元即思「鬼節」,大可不必,敬祖盡孝才是第一要素。
&